导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事实上,母鸡不用交配就可以下蛋,但是没有与公鸡交配的母鸡生的蛋不能繁衍后代。
因此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弄清楚这个蛋是否受精了,先有受了精的蛋,才有鸡。母鸡不受精的情况下产的蛋并不能孵化出鸡,因此这个问题本身是不严谨的。
鸡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家禽之一,如今已经成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家禽。
据统计,截至年,地球上共有约亿只鸡。我们食用的家鸡已经有年左右的驯化史,它的祖先是野生的原鸡,而家鸡以鸡蛋和鸡肉的形式走上餐桌则要追溯到约年前。
在我国,在南北朝时期的元旦剪纸图案中就有公鸡和母鸡,这说明,至少在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成熟的家鸡文化。
中国考古学家表示,通过对古文化遗址的科考可以得知中国人在公元前年左右就开始饲养鸡了,中国家鸡在中国境内有发源地,且驯化时间比印度的家鸡早了几百年。
根据科学家们推测,现代家鸡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经由中东地区传入地中海,随后跟随州际贸易传遍世界。
鸡作为卵生动物,繁衍后代的方式就是产卵再孵化。受精卵在被母鸡排出后在母体外继续发育,直到被孵化来成为新的生命。
既然母鸡不需要公鸡受精也能产蛋,是否就意味着公鸡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其实不是,因为并不是说母鸡产蛋就能保证家鸡的繁衍,公鸡雄性的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鸡蛋怎么来的
作为卵生动物,母鸡的卵巢里存在许多卵泡,这些卵泡就是母鸡为孵化小鸡准备的。但是我们生活中吃到的鸡蛋并不是来自这些孵化小鸡所用的卵泡,而是母鸡直接排卵产生的。
母鸡产蛋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排卵的过程,产的蛋就是排出的未受精的卵细胞。一般情况下,母鸡会在三个半月时达到性成熟,这时它们的卵巢开始分泌卵细胞,卵细胞产生后会在母鸡的卵巢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
一开始,卵细胞会发育成为我们看见的“蛋*”,这是因为在卵细胞中,卵细胞内的各类营养物质在细胞发育过程中逐渐沉降下来,这种由卵母细胞自主生成的卵*被称作“内源性卵*”。
随着卵细胞的发育,卵细胞进入输卵管,在这里,由蛋白质组成的透明胶状物质会在短时间内包裹住卵细胞,这层蛋白质液体就是蛋清,也被称作蛋白。
母鸡的输卵管就是鸡蛋的形成场所,在母鸡体内位于卵巢下方,连接了泄殖腔腹侧和卵巢。输卵管的第一个部分为漏斗部,卵细胞离开这个部位时已经完全形成了鸡蛋的雏形,接下来就是需要产生包裹住蛋*和蛋清的蛋壳了。
蛋壳的形成地是母鸡的子宫部。在此之前,成熟的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缓慢滑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内外壳膜,这层蛋壳膜就是附着在鸡蛋内侧的白膜。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这一化学物质在鸡蛋壳中占比80%以上,并含有15%左右的蛋白质。
卵细胞在子宫中停留时,母鸡子宫中的二氧化碳与水产生化合反应形成碳酸,碳酸与母鸡血液中的钙相结合产生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这些碳酸钙随着子宫中的机体运动均匀地附着在蛋壳膜上,最终形成了蛋壳。
随着钙物质的累积,蛋壳越来越坚硬。之后,这个完整的卵细胞通过输卵管的末端,也就是泄殖腔中被排出,成为了我们见到的鸡蛋。
母鸡产蛋
当然,这种鸡蛋是不具备孵化出雏鸡的条件的,因为它本质上是母鸡排出的一个卵细胞。而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这种卵细胞就是富含蛋白质的鸡蛋,是我们摄入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研究表明:
正常的一只母鸡一年可以生产到个鸡蛋,其正常寿命为6.8年到8年左右,从母鸡成熟后的第三年开始,产蛋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缓慢下降。在人工养殖的蛋鸡和肉鸡中,很少出现母鸡孵化受精卵的现象。
这是因为母鸡会在体内卵巢中卵细胞足够数量时才会开始孵化行为,此时它们会停止排卵,进入孵化期,但是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它们排出的卵细胞也就是鸡蛋会被拿走,这样就确保了母鸡在性成熟后可以持续产蛋。
受到人类驯化后的母鸡生产一个鸡蛋的完整过程会持续26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从卵巢中产生卵细胞开始,到最后母鸡将完整卵细胞排出体外需要花费一天多的时间,而它的整个下蛋过程需要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出产这样食用鸡蛋的地方很少出现公鸡的身影。一方面是因为市场上售卖的鸡蛋都不需要受精,大家食用的鸡蛋都是未受精的卵细胞,另一方面很明显这是为了节约成本,饲养公鸡的意义并不大。
日渐成熟的人工授精技术极大地减轻了饲养公鸡的成本,使得养鸡场经济利益最大化。
端上餐桌的鸡蛋
在超市、自由市场售卖的鸡蛋是最畅销的禽蛋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年全国禽蛋总产量为万吨,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5%作左右,同比增长5.9%。鸡蛋产量为万吨,居民每年人均消费鸡蛋约枚。在万吨食用鸡蛋中,有90%以上是未受精的鸡蛋。
在中国14亿人口中,有12亿人口属于鸡蛋的消费群体,被消费的鸡蛋中75%以上是以带蛋壳的方式被使用。
自然界中的雌性生物都会有生成、排出卵细胞的过程,母鸡和人类不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繁衍过程是体内受精,体内发育,母鸡则是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孵化,实现繁衍。
不论是否存在受精这一步骤,母鸡都会产蛋,我们餐桌上的鸡蛋基本都是养鸡场直接提供的,都是可食用的“素蛋”,也可以视作未受精的卵细胞。
这些卵细胞在离开母鸡卵巢后逐渐完善细胞组织,直至被完全排出,成为我们看见的鸡蛋。
我们能购买到的食用蛋每年被人消耗的数量十分巨大,这要得益于母鸡的排卵周期很短,这些频繁产出的卵细胞按照是否受精可以区分为未受精(可食用)鸡蛋和已受精的种蛋。
种蛋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结合了公鸡精细胞和母鸡卵细胞的受精卵,是家鸡族群基因的载体。
当然,我们餐桌上的鸡蛋几乎不会是种蛋。
公鸡的雄性价值何在
母鸡不用交配就可以下蛋是自身独特的动物特征导致的,这是一种母鸡物种演化过程中保留的生物设定。而公鸡作为雄性动物,对于基因的延续作用就是其最大的雄性价值。
这些没有经过交配过程的卵细胞即使经过孵化,也不会孕育出新的生命。公鸡的存在,就是这一族群繁衍下去的保证。正如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动物一样,雄性动物和雌性动物的结合是种族繁衍的基本前提,鸡也是如此。
科学研究表明,在自然环境下,母鸡的产蛋率会受到公鸡的影响,虽然这一影响程度并不算深,但是也体现了公鸡作为雄性动物对母鸡的影响。
而它最显著的雄性影响自然就是提供精细胞,在与母鸡产出的卵细胞相结合后形成受精卵,以此繁殖出下一代公鸡和母鸡。
家鸡的交配很简单,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鸡作为卵生动物使卵细胞受精只需要公鸡和母鸡的泄殖腔相接触。
正如我们在农村里见到的那样,在交配时公鸡会站在母鸡的背部。在二者泄殖腔接触时,公鸡将精细胞注入母鸡泄殖腔中。
这些精细胞会在母鸡输卵管中停留23天左右,在这段时间里会持续保持活跃状态,等待进入母鸡的卵细胞,之后发育成型的受精卵就可以被母鸡孵化出小鸡了。
在自然状态下放养的鸡群中一般会有1到3只公鸡,公鸡在自然环境下会保护鸡群,在母鸡遇见危险时会提供保护,也能带领鸡群进行集体行动。
公鸡存在的意义
公鸡的存在并不多余,相反,它和母鸡一样,在人类社会中也有重要的价值。
公鸡如今依然是数量众多的鸡种,在人工授精相当普及的今天,公鸡与母鸡的交配受精方式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在广大地区,交配受精依然是家鸡繁殖的主要方式。
此外,公鸡因为自身的身体特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公鸡体型相较于母鸡更大,鲜亮的羽毛色彩和头顶显眼的鸡冠使得它们在家禽中很具代表性。
公鸡和母鸡一样,有着很高的食用价值,因为自身体型和习性的原因,它们肉质很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而且,公鸡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公鸡最显著的特征——鸡冠与象征仕途的“官”谐音,因此鸡冠也被视作吉祥之物,此外,“鸡”与“吉”发音相似,因此从古至今公鸡在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重要地位。在重大节日、祭祀活动时常能见到体型巨大、颜色鲜亮的大公鸡。
在古代,公鸡就是活的“闹钟”,“闻鸡起舞”的典故就与公鸡有关。受到内部生物钟的影响,公鸡在夜间会分泌褪黑素,在受到光线刺激时就会打鸣。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公鸡打鸣意味着一天的开始,公鸡也经常和太阳联系在一起。中国不少典故都与公鸡有关,有关科举考试的成语“五子登科”就是指一只公鸡带领着五只雏鸡在道路上走。
这些都可以视作公鸡社会价值,是它作为一种生物以外独特的符号意义。
公鸡的存在是必要的,这是家鸡这一物种延续下去的必然条件。
结语
现如今人工授精技术的普及使得母鸡可以独立完成产蛋、孵化、育崽的全过程,进一步压缩了公鸡的雄性价值。
在当下的鸡蛋生产市场中,公鸡造成的经济价值远低于母鸡,因此我们不需要庞大数量的公鸡,转而将经济成本投入到母鸡上。
公鸡的存在并不会显得多余,我们不能因为公鸡雄性价值的降低而否定它的生存价值。
公鸡的存在是多余的这一说法也属于无稽之谈。作为族群中的雄性物种,公鸡在延续基因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出于生态平衡和物种生存角度的考虑,公鸡仅存的雄性价值——提供精子也成为了它存在的必要理由。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公鸡的存在,即使母鸡不停止地产蛋,这个族群也会在不久之后彻底灭绝。